2025年1月23日,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唐克美顾问、段晓渝会长一行,深入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王建工作室开展调研,探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让北京宫廷玉雕的皇家气韵走进现代生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王建工作室致力于玉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作品延续着京派宫廷玉雕的风格,展现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北京奥运徽宝、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金镶玉” 奖牌设计,还是荣获中国玉器百花奖特等金奖——献给祖国六十华诞的《九龙浴佛》、代表性作品缠枝纹吊链花篮制作,以及故宫博物院乾隆花园内部装饰玉器的修复,无不体现玉雕这一中国最古老雕刻艺术的精湛技艺和北京宫廷玉器端庄大气的皇家气韵。
北京奥运徽宝
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
荣获“中国玉器百花奖”特等金奖——献给祖国六十华诞的《九龙浴佛》
代表性作品缠枝纹吊链花篮
乾隆花园修复工程
玉出东方,与西方人偏爱光彩耀人的宝石不同,东方人对内敛的玉石情有独钟,认为玉石聚山川之秀,藏日月之精,其莹润光泽,如月华流转,含蓄内敛中彰显东方美学的婉约神韵,无需张扬,自显风华。人们爱玉、崇玉的传统亦绵延几千年,并将其上升到一种文化的高度。
玉文化是华夏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它以温润之姿,承载千年哲思,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与美学理想。玉文化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君临天下可掌控万里江山的玉玺,到人们随身佩戴的饰品把件,并被注入君子文化的灵魂,将玉石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相类比,如《诗经》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人们赋予玉诸多君子人格及美好的寓意,使玉文化得以繁盛。
玉雕工艺是中华匠心的璀璨明珠,以刀为笔,以玉为纸,将自然璞玉的灵韵与匠人的奇思妙想熔铸为艺术传奇。工匠们深谙玉不琢,不成器的古训,他们以鬼斧神工之技,将龙凤呈祥的祥瑞、梅兰竹菊的清雅凝于方寸之间,使冰冷玉石焕发出蓬勃的生机,让顽石蜕变为承载文化与情感的艺术品;而繁复的纹理雕琢,细腻的线条勾勒,无不彰显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益求精与深厚的人文底蕴。
北京宫廷玉雕正是一代代匠人用双手延续的千年技艺,它带着温度,让每一件玉雕作品都成为凝固时光的诗篇,诉说着中华民族对美与艺术的不懈追求,在岁月长河中绽放着光华。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早期作品《白玉蟠龙环佩》,威严苍劲,工艺精湛,是北京宫廷玉雕的代表作品,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玉雕技艺和艺术水准。其中,运用的镂雕工艺,使龙纹及四周的卷草云纹仿佛脱离背景,独立于空间之中,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与立体感,让整体造型更加生动形象;浮雕工艺,在环佩背后一侧凸起方拱形穿上高浮雕云纹,增强了图案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在龙纹及其他部分运用了浅浮雕,表现细节和纹理,使画面层次更丰富和光影变化;阴刻工艺,在环佩的一些细节部分刻画线条,表现龙的毛发、须眉等,使这些细节更加细腻规整。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岱岳奇观》,很好地继承了镂雕、圆雕、深浅浮雕、阴刻、俏色等雕刻技法,在制作过程中还采用了切割、顶撞、叠挖、穿透、琢磨、镂贴、钩撤等多种技法配合,将泰山的雄伟壮丽展现得淋漓尽致,山体巍峨,苍松翠柏点缀其间,云雾缭绕,仿佛人间仙境。
玉雕技艺从远古的红山文化玉龙雏形,到商周时期彰显庄重威严的礼器,再历经秦汉的大气磅礴、唐宋的世俗风雅,直至明清的精巧繁复,每一阶段都烙印着时代的独特印记,凝聚着无数匠人的心血与智慧。然而,步入现代社会,这门古老技艺却深陷传承困境,令人扼腕叹息。北京宫廷玉雕也正面临着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和传统优秀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双重“围堵”,一方面,北京宫廷玉雕工艺复杂,从基本功学习到熟练掌握需要三四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这使得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相较其他行业,北京宫廷玉雕行业工作辛苦、收入不稳定,难以吸引大量年轻人投身其中,导致人才匮乏;北京宫廷玉雕选用的高品质玉石原料随着长期的开采逐渐稀缺,原料获取难度增大、价格也不断攀升,制作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北京宫廷玉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北京宫廷玉雕人才培养侧重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在创新设计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相对不足,并且部分从业者观念较为保守,过于注重传统技艺和风格的传承,对现代审美观念和设计理念的融入不积极,导致行业内缺乏具有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的人才;北京宫廷玉雕一些独特的技艺,如金镶玉和薄胎水上漂等面临着流失。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似一把“双刃剑”,使年轻一代对文化的认知有了更多的选择,北京宫廷玉雕中蕴含的传统吉祥文化、礼仪文化等内涵的传承和普及受到一些影响。
我们深知,北京宫廷玉雕这门技艺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艺术魅力与工匠精神,不应在时代浪潮中被淹没,亟待我们携手共进,为其传承与发展探寻新路径,让玉雕技艺重焕生机,续写辉煌。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王建工作室始终坚持将北京宫廷玉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己任,不断创造性地推动北京宫廷玉雕走进现代生活,探索解决行业困境之法。
他们开展文化传播与教育,受邀到各地举办讲座,介绍北京宫廷玉雕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让更多人了解这一非遗技艺的魅力;参与各种文化展览活动,展示优秀的玉雕作品,向公众传播北京宫廷玉雕文化,提高大众对传统艺术的认知和欣赏水平;注重培养新一代的玉雕人才,招收学徒,悉心传授技艺和经验,为北京宫廷玉雕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为宫廷玉雕注入新的活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北京宫廷玉雕艺术走进大众生活,通过体验课程、工作坊等,让学生和社区居民亲身体验玉雕制作的过程,感受传统工艺的乐趣,激发他们对北京宫廷玉雕的兴趣和热爱。
他们引入现代工具与技术,坚持保留传统技法的精髓,严格遵循北京宫廷玉雕相玉、开料、出坯、雕琢、打磨等传统工艺流程和技法,适当引入现代工具和技术,提高制作效率和精度,确保作品的工艺品质和艺术价值;对链子活、薄胎工艺等复杂的传统技艺,不断钻研,使其在现代作品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利用现代的切割设备、打磨工具等,更精准地处理玉料,减少材料损耗,同时实现一些传统手工难以达到的精细效果,如在一些作品上实现极薄的扇面效果或微小的透雕细节。
他们创新设计理念,在保留北京宫廷玉雕端庄大气、造型规整、工艺精湛等气韵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观念和时尚元素,在一些作品中简化传统繁复的纹饰,使皇家玉雕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像冬奥玉徽宝以瑞凤为原型,将凤的灵动性和印玺的厚重感巧妙结合,既传承了宫廷印玺文化,又体现了现代设计的精巧。同时,开发适合现代生活场景的首饰、配饰、文房用品、家居装饰等小型玉雕作品,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近距离欣赏和接触宫廷玉雕艺术。
他们拓展市场渠道,与知名的品牌进行合作,开展联名项目或授权生产,如与珠宝品牌合作推出具有宫廷玉雕元素的珠宝系列、与文化创意品牌合作开发相关的文创产品,借助品牌的市场渠道和影响力,将北京宫廷玉雕产品推广到更广泛的消费群体中;积极参与国家重大事件礼仪用玉的设计和制作,如北京奥运会奖牌、奥运徽宝、冬奥徽宝等,将玉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相结合,展示北京宫廷玉雕的魅力,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北京宫廷玉雕艺术走向世界。
北京宫廷玉雕作为玉雕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凝聚着千年技艺的精湛与匠心。我们满怀热忱与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构建起系统且多元的传承体系:一是守护一脉相承的传统技法,从量料取材的精妙构思,到立体圆雕、镂空雕的繁复技艺,让小中见大、以简胜繁的宫廷美学在师徒相授中薪火相传;二是借助3D建模、高精度扫描等,对珍贵宫廷玉雕文物进行数字化存档与研究,为传统技艺的复原与创新提供精准参考,让古老技艺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三是搭建起多样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平台,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教育深度融合,设立专项奖学金、提供进修机会,邀请北京宫廷玉雕大师走进校园开展讲座,以非遗体验、大师工作坊等实践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激发他们对这门技艺的兴趣,培育出既有深厚传统功底,又具创新思维的新一代传承人;四是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在艺术创新中将当代艺术理念、流行文化元素融入作品,探索与不同艺术领域跨界合作,推出兼具宫廷韵味与时尚感的玉雕饰品,让宫廷玉雕真正走进大众生活,成为日常可见的美好;五是借助新媒体与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让北京宫廷玉雕文化走出国门,通过打造北京宫廷玉雕IP,向世界讲述以中国宫廷美学为核心的东方故事,让北京宫廷玉雕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独特魅力和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绽放璀璨光芒,使这份凝聚着东方智慧与美学的文化瑰宝,在传承与创新中生生不息,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