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发出了“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号召,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文化部、工信部和财政部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本刊编辑部与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共同编辑了本组稿件,以使读者对中国传统工艺有个初步了解。
从传统中来 让作品说话
撰文 李宇光
看到这么多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不禁眼前一亮。其所呈现的木雕、根艺、竹刻、石雕、紫砂、汝窑、青瓷、釉上彩、釉粉彩、泥塑、漆画等各族各地各类民间传统工艺精品,可谓玲瑯滿目,美不胜收。这些作品,从传统中来,从生活中来,从民间能工巧匠的手中来,为我们述说中国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和包罗万象,为我们述说传统工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本质。
凿刀起落,汗水伴随人物、动物以及景物发挥。雕刻作品《老家》、《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牧童骑牛》、《童趣》等,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创意之新,也异曲同工地体现了“雕镌匠意苦多端”的创作心路。其中《新嫁娘》是擅长人物圆雕的苗族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青年大师李青圣在2016年创作的。作品刻画的一对吹笙起舞的苗族男女,无论神态、动态均妙不可言,这件杰作夺得了中国红木设计雕刻大赛的一等奖和十万元奖金。
雕塑行话说:“雕刻是减法,泥塑是加法”,加减之间不乏佳话。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罗承齐的《过去·现在·未来》和《自在罗汉》似在追求:所有的庄严,来自泥塑。从广袤大地捧起的一抔,就是佛像的胚胎。扎架、塗坯、捶捏、切刮、修饰,万般虔诚揉入泥土。栩栩如生,是内心的渴望,也是传统的薪传。
陶瓷艺术,穿越历史而包容,幻化世界而涅槃。美器的烧成千辛万苦,底韵的内涵引人入胜。时光拭过的汝窑、青瓷,深沉而柔润;烈火炼成的紫砂,凝丹而蕴雅。
釉彩挥洒,灵感连同山水、花鸟以及梦想一起飞翔。从釉上彩到釉粉彩,多彩的创意,造办出多彩的器物。
脱胎漆像,脱形自泥模,裱像于夏布,活灵活现彩绘描金,惟妙惟肖菩薩观音。漆画再现往日,斑驳着岁月印痕;国画凤舞笔锋,描活了春夏秋冬。
这些作品的作者,不论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还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青年大师,他们都是来自民间的寒门子弟,都坚守传统手艺,都创作了各具一格的令人赞佩的作品。他们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无不折射出中国传统工艺的工匠精神。令人信服的是,这些“匠人”的作品并未在形式的美感中显得轻浮,他们通过雕塑与色彩等艺术语言的演绎,让观赏者能透过造型或画面而专注于内涵,进而体会细节,细细看,细细品,身心便会被作品创意的漩涡卷入,让我们再次赞叹:高手真的在民间。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葆路168号87幢 电话:010-89940219 邮编:100160 邮箱:bjcaefa@126.com
Copyright 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版权所有